在历史上,人们提到范蠡,往往与他与西施的故事相关,或者是称赞他出色的远见。当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之后,范蠡果断离开,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而与他同样辅佐勾践的文种则因为信任勾践,最终却落得一个悲剧的结局。大家不禁会想,范蠡究竟是如何知道勾践不能共富贵、只能共患难的呢?其实,通过勾践的一些行为,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心狠手辣和薄情寡恩。
事实上,在勾践被俘之前,越国并不如吴国强大。吴王阖闾曾被勾践击败,而阖闾正是夫差的父亲。事实上,越国能取得这一胜利,也并不意外。那场战斗中,越国采取了非常激进的战略——敢死队。与普通敢死队不同,这些勇士不是直接冲向敌阵,而是排成三排,齐声呐喊后自刎而死。这一幕令吴国军队震惊。趁吴军还未反应过来,越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吴国的败北也由此开始,而吴王阖闾因伤势过重最终去世。
展开剩余78%越国这种自杀式的战术极为罕见,甚至可以说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一行为也足以证明勾践不把士兵们的生命当作命。更为令人震惊的是,早在攻打吴国之前,勾践曾做过一件事情:他放火烧掉了越国的船只和宫殿,然后指挥人们去扑灭火灾。结果,六千多人前来救火,但最终三百多人在火海中丧命。对此,勾践没有丝毫愧疚,反而觉得自己的决定充满了英明。可以说,他作为君主,完全不把臣民的生命当回事。
不仅对待百姓如此冷酷,勾践对待自己的亲人也毫不留情。在与吴国的战争中,他战败后曾打算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一并杀死,以免他们被吴国俘虏。许多人或许认为,若妻儿落入敌手,定会受尽屈辱,那不如死得痛快。然而,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勾践根本没有权力决定他人命运。虽然勾践以“有骨气”自诩,但他接下来的行为,却丝毫不显现出他所谓的“骨气”。
为了活命,勾践向吴王夫差求和,甚至让文种为他出面,表明他愿意为吴王夫差做仆人,自己的妻子也甘愿成为夫差的侍妾。为了活命,勾践如此轻视自己的妻子,甚至把她当作交换的工具。与勾践相比,他的妻子和孩子们的命运更加凄惨。他不仅让妻子受辱,还将自己的女儿送入吴宫做侍女,甚至把亲生儿子送去做仆人。对勾践来说,只要能保全自己,他毫不在乎把亲人作为筹码。
但勾践的耐性也堪称惊人。作为一个忍辱负重的王者,勾践压抑着自己的屈辱,心中满是复仇的火焰。在这三年的奴役生涯中,勾践的性格发生了扭曲,他心中只有复仇。他不仅对自己极其苛刻,还毫不手软地对待他人。
范蠡一路陪伴勾践,亲眼见证了勾践的种种改变。三年后,吴王夫差终于决定放勾践回国,这一决定无疑是放虎归山。然而,夫差在这个决定上,完全没有察觉到危险。回国后的勾践并没有忘记曾经的屈辱,开始与范蠡等人谋划如何复国。
在这其中,吴国的宰相伯嚭的角色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伯嚭的帮助,勾践或许无法完成复仇。勾践在战败后给伯嚭送去了不少财物,伯嚭为了自己的利益,答应了为勾践说话,并在后期帮助了勾践不少。然而,等到勾践灭吴后,他毫不犹豫地杀掉了伯嚭。即便伯嚭对勾践有恩,但在勾践眼中,伯嚭不过是一个利用的棋子,达成了目的后,他自然会被抛弃。
范蠡作为曾与勾践并肩作战的伙伴,深知勾践的心肠。在勾践完成大业后,范蠡选择了离开。他给文种留下了这样一封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表达的就是,无论曾经的帮手如何功劳显赫,在勾践眼中,他们都不过是棋子罢了。文种未能听取范蠡的忠告,最终也没能逃脱悲剧的命运。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勾践虽然忍辱负重,但他的心中没有真正的尊严。他的行事方式充满了冷酷与算计,连自己的亲人都能毫不犹豫地作为工具。这种没有底线的性格,让人不得不对他产生深深的怀疑。
发布于:天津市盛达优配-股票平台-炒股指杠杆平台-股票上的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