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早在三年前听闻王家卫要涉足电视剧领域时,我内心满是难以置信的错愕。
香港电影圈向来存在一组广为人知的对照关系——王晶与王家卫。
王晶拍片的速度堪称业界传奇,跟风热点、制造话题、推出续作等手段信手拈来,只要能盈利,两周时间便能完成一部电影的拍摄。而王家卫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秉持“慢工出细活”的创作理念,一心追求作者性表达,对票房收益并不执着。尽管斩获了无数奖项,却时常让投资方陷入有苦难言的境地,参演的演员往往拍了数年戏,仍对角色的完整脉络感到模糊,邓光荣和梁朝伟对此便深有体会。
倘若说王晶代表着极致的商业追求,将电影视作纯粹的生意,那么王家卫则象征着极致的艺术探索。他完全抛开成本考量,一心要打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因此,当媒体曝出王家卫即将拍摄电视剧的消息时,那种震撼感无异于目睹一只蜗牛报名参加马拉松——毕竟一部两小时的电影他都能耗费三年时间打磨,这长达20小时的电视剧,莫非真要拍到世界末日?
好在这部剧最终仅用三年筹备、三年拍摄,历经四次杀青便宣告完成。王家卫的电视剧作品,确实配得上“万众瞩目”这一评价——它就是《繁花》。
先来看《繁花》取得的成绩,只能用一个“牛”字来概括。该剧在央视八套上星播出的同时,同步在网络平台上线,开播后收视率迅速突破2,网络热度也空降榜首,两大平台均稳居断层第一的位置,堪称实至名归。
热搜话题接连不断,众多大V纷纷加入讨论,其热度早已超越普通剧集的范畴,成为2023年12月27日娱乐圈最受关注的事件。毫无疑问,《繁花》成为了2023年最后一部现象级爆款作品。然而,正所谓“人红是非多”,关于《繁花》的评价并非一边倒的好评,而是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
该剧的优点不胜枚举,王家卫一出手便展现出独特的影像魅力。精妙绝伦的光影运用、精致考究的服装道具,以及不经意间显露的灵动运镜,单从画面质感就能看出电影圈大师对电视剧领域的降维打击。
但与此同时,吐槽之声也从未停歇,大致可归结为两类:
其一,是关于上海风貌的时代错位争议。《繁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993年的上海,距今已有30年光景,这个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年长一些的观众对90年代仍留有深刻记忆。
但在王家卫的镜头下,剧中却呈现出一种浓烈到近乎浮夸的摩登氛围——西装礼服搭配大波浪卷发,烈焰红唇配上高跟鞋,这种视觉反差让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与其说是90年代的上海,倒更像是30年代的旧上海。其中一条高赞评论甚至直言这是“王家卫版《小时代》”,将王家卫与郭敬明相提并论,这已不是简单的嘲讽,更像是一种冒犯。
其二,是关于叙事手法的繁乱争议。电影大导演跨界执导电视剧,自然要展现出与众不同之处。《繁花》的叙事并未采用传统的古典叙事手法,开篇便让观众感到困惑——人物众多、台词密集、故事线繁杂,稍不留神就会错过关键信息,导致剧情理解出现断层,观看过程颇为费力。
然而,在看完前四集后,我逐渐意识到:或许并非《繁花》存在问题,而是快餐文化对观众的影响早已根深蒂固——就像吃惯了垃圾食品,突然面对真材实料的美味,反而不知如何品尝。请先别急着反驳,且听我慢慢分析。
首先,为何《繁花》的画面会呈现出30年代的风格?熟悉王家卫电影的观众都知道,他擅长刻画年代感,善于让历史在镜头中沉淀,捕捉时间流逝的痕迹。他偏爱聚焦人物特写,让情绪自然流淌,而对宏大的场景刻画并不热衷。90年代的上海正值经济腾飞的黄金时期,蓬勃发展的经济促使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在时代浪潮中追逐商机,街头巷尾处处洋溢着繁荣景象。换作一般导演,多半会从“繁华”的外在景象入手,将90年代的上海作为叙事主体。但王家卫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将镜头紧紧对准人物,通过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折射整个时代。于是,我们看到了意气风发的胡歌拜师游本昌,在夕阳的余晖中踏入充满历史痕迹的和平饭店;也看到了辛芷蕾点燃香烟,身姿摇曳地走过霓虹闪烁的黄河路。
人物始终是王家卫作品的核心。你可以说他不擅长描绘时代风貌,也可以说他不屑于在这类“常规操作”上耗费笔墨。而这种隐藏在背景中的繁华景象,之所以会让人联想到30年代的旧上海,或许会让人感到陌生,但却是不争的事实——我查阅了90年代上海的相关照片,虽然不能说与《繁花》中的场景完全一致,但相似度极高。况且该剧聚焦的是上海最繁华的地段,而这片区域从30年代起便一直是城市的璀璨焦点。很多时候,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真相,往往就是如此令人意想不到。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摄影由奥斯卡最佳摄影师鲍德熹担纲。两位大师的合作堪称默契十足,《繁花》的镜头极具王家卫的风格,各种空镜、摇臂镜头、变焦手法让人应接不暇,即便是一个小配角,也有专属的特写镜头来推动剧情。快与慢的节奏交织,烟云与霓虹的光影碰撞,再加上胡歌那张跨越时代的俊朗面容,每一集都能截取出数十张堪称海报级别的精美画面。
起初,我还担心王家卫只是挂名监制,但看完前四集后便彻底放下心来。无论外界评价是好是坏,单是能欣赏20小时的镜头美学就已让人满足。胡歌凝视时的深邃眼神,辛芷蕾抬眸间的万种风情,马伊琍言语中的娇俏嗔怪,还有唐嫣在街头奔走的身影,无一不令人惊叹。这种独特的风格在电视剧领域堪称独树一帜,那些将《繁花》称为“王家卫版《小时代》”的言论,恐怕连油画与打印写真的本质区别都未曾理解。
再来看剧情设置。尽管没有明确的章节划分,但前四集主要讲述了两个故事,而观众对前两集的叙事逻辑争议较大。王家卫在前两集中采用了倒叙与插叙相结合的手法:宝总一开场便遭遇车祸,随后交代他与爷叔的成名历程,再在处理后续事宜的过程中,补全宝总加入麒麟会的经过,三条故事线交叉推进。
前两集时长共计约90分钟,恰好相当于一部电影的体量。本质上,王家卫在这部分内容的拍摄上沿用了电影思维,而倒叙与插叙的手法在电影创作中早已是常规操作。观众只需放下手机、关闭倍速播放,跟随剧情自然推进,便能轻松理解整个故事脉络,并无太大难度。
简单梳理一下剧情梗概:宝总凭借认购券起家,随后被股票大佬组织麒麟会盯上。麒麟会以拉拢入伙为由,向宝总透露“414号股票即将大涨”的商业机密,以此考验他的定力。宝总抵挡住了诱惑,未曾想一旁的蔡司令却将此事告知了情妇火凤凰,火凤凰又转而告诉了发根。两人倾其所有买入该股票,结果股价在短暂上涨后迅速下跌,最终落得血本无归的下场。
火凤凰逃离上海,发根不堪重负选择自杀。由于发根的儿子不知事情真相,误以为是宝总所致,这才策划了撞伤宝总的事件……看似情节发展“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但每段剧情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因果联系,同时还能巧妙地引出新角色登场,每个角色的出场都与剧情发展紧密结合,且对宝总在上海的地位进行了刻画,叙事效率极高。
从第三集开始,王家卫回归传统叙事方式,反而收获了不少观众的好评,认为观看体验有所提升。但事实上,无论是剧本的精彩程度还是叙事效率,前两集都要优于后续内容。然而,在短视频和倍速播放盛行的当下,观众早已失去了耐心解读剧情的能力,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作为王家卫首次尝试的电视剧作品,《繁花》无疑是成功的。尽管它在叙事逻辑上存在一些“水土不服”的问题,部分典型的“王氏手法”在对叙事要求更高的电视剧领域显得有些脱离现实,但它依然是一次极具价值的创新尝试。王家卫以开放的姿态,带领观众沉浸在一场绚烂而雅致的时代梦境中。我热爱90年代的上海,也深深喜爱这部《繁花》。
盛达优配-股票平台-炒股指杠杆平台-股票上的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