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的1975年,一座承载着无数体育人梦想的场馆,在上海西南角竣工,从此成为申城体育的地标性建筑。上海体育馆,这座被市民亲切地称为“万体馆”的建筑,今年迎来50岁的生日。
8月10日,“全民健身日·体育宣传周”之上海体育馆建成50周年宣传活动在上海体育馆举行。乒乓球世界冠军徐寅生、曹燕华,羽毛球世界冠军王仪涵,资深体育摄影师洪南丽等嘉宾来到现场,共同回忆他们与这座走过半个世纪的场馆的点滴故事。
人生首次
在上海体育馆50年的历程中,乒乓球是个独特的存在,它不仅是“万体馆”承办次数最多的项目之一,更见证了上海体育馆建成开馆后的第一次赛事。1976年,上海国际乒乓球友好邀请赛在上海体育馆打响,由此翻开了申城承办体育赛事的新篇章。谈及这些事,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语带自豪,他说:“作为从上海走出去的运动员,一直期待家乡能有现代化,世界级标准的体育馆,‘万体馆’实现了我的心愿。”
展开剩余76%说来不巧,多年来始终牵挂上海乒乓球赛事的徐老,从未在上海体育馆打过球,他透露:“1961年我参加世乒赛时,看到北京的工人体育馆,感觉很自豪,也羡慕,自豪是因为能在这么好的场馆打球,羡慕是因为那时的上海还没有这种规格的场地。”随后几年,徐寅生回到上海比赛时,大都是在当时位于陕西南路上的上海市体育馆。“我记得那个场地也很不错,但是看台座位少了一些,那时候在家门口比赛,总是有更多动力,如果有万体馆这样的场地,说不定能发挥得更好一些。”徐寅生笑着说。
五
1975年上海体育馆竣工投入使用时,徐寅生已经退役,此后的时间,他以赛事主办方、嘉宾和普通观众等身份,多次来到这座场馆,见证了2005年王励勤在这里夺下世乒赛男单冠军等辉煌时刻。
活动当天,徐寅生第一次在上海体育馆挥拍打球,他携手羽毛球世界冠军王仪涵,与国乒名宿曹燕华和青少年乒乓球爱好者代表来了一场混双比赛。拿起球拍,年过八旬的徐寅生依然身手矫健,不时给身旁的王仪涵创造进攻机会,赢得现场阵阵掌声。赛后徐老感慨:“万体馆承载我很多记忆,有关于乒乓球的,也有其他项目的,记得当年第一次踏进这里时,都不敢相信上海有了这样高规格的体育馆,一转眼这座场地已经50岁了,我也在这里实现了人生‘第一次’,希望在未来。它能见证更多中国体育的经典瞬间。”
因祸得福
作为资深体育摄影师的洪南丽,曾多次来上海体育馆拍摄比赛照片,用相机记录下许多精彩瞬间。当天,她把自己拍摄的许多珍贵老照片捐赠给了场馆方,同时获颁“历史记忆守护奖”。说起与“万体馆”的故事,让洪南丽印象最深的,是发生在2004年NBA中国赛前的一段插曲。
十
2004年10月14日,历史上第一场NBA中国赛在上海体育馆举行,开赛前,1.3万名球迷早早涌入现场,想要目睹姚明所在的火箭队和刘炜试训的国王队的风采。当时洪南丽正在场外背着相机发愁,因为没有申请到内场证件,她无法近距离拍摄到两位上海运动员的一举一动和范甘迪、阿德尔曼两位名帅向队员面授机宜的画面。
眼见距离比赛开场时间越来越近,洪南丽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体育馆的二层看台,想要寻找一个适合的拍摄位置。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在二层看台的第一排,找到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拍摄位置,恰巧在那个时间,姚明和刘炜走到场地中间互相致意,洪老找准时间按下快门,留下了一张难得一见的NBA版姚刘同框照。
“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位置,大概就是在正对舞台,LED广告牌上面一点。”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洪南丽笑言自己是因祸得福,“如果当时我能进到内场拍摄,就无法拍到姚明和刘炜握手拥抱的图片,因为没有这个角度。”在洪南丽看来,上海体育馆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场地,“1978年我作为赛事方工作人员,在上海体育馆筹办国际体操比赛,那是上海第一次举办国际体操赛事,就请到了科马内奇来这里献技,还有1993年的东亚运动会、2004年NBA中国赛、2005年世乒赛……包括这次开馆50年的活动,每次来到这里,内心总是澎湃的,因为这是我们家门口的体育馆,希望接下来的日子,‘万体馆’越来越好。”
撰文:新民晚报记者 陆玮鑫
图片:官方图
编辑:沈毓烨
发布于:上海市盛达优配-股票平台-炒股指杠杆平台-股票上的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