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PPI又跌了。同比下降3.6%,环比也下挫0.4%。
这种下行趋势,并非一次天气、一次波动就能解释清楚,它背后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也是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留下的投影。
传统产业首当其冲。夏季高温多雨,影响了基建节奏,而钢铁、水泥等行业本身又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黑色金属、非金属矿物制品价格的持续下跌,就是这种双重压力的表现。
更关键的是,传统基建的边际产出已大不如前,过往那种“铁公基”拉动经济的时代,正逐渐离场。取而代之的新型基建、新质生产力虽然已在政策鼓励下陆续上马,但在总量、周期和带动能力上,还不足以接住旧动能退潮后的空档。
绿电的加速替代,是另一个结构性因素。风电、水电发得多了,电价下来了,同时也压住了煤炭价格。
这对制造业来说是件好事,成本更低了,但对传统能源行业来说,日子就没那么轻松了。尤其是煤炭、热力等行业,受到的通缩压力正逐步积聚。如果绿电发展一味依赖补贴,速度快于消化能力,短期内可能会引发产业链上下游的不稳定。
出口产业也在受挫。计算机通信、电气机械等原本的外贸强项,价格也在持续走低。这不仅是全球需求减弱,更是“去中国化”政策显现出的压力。过去靠外需推动的增长模型,在当前的地缘政治背景下,正在被迫转向。
为了应对这一点,国内已经开始在治理“价格战”和“过度竞争”上下功夫,推动统一大市场建设,试图打通产业链内的效率壁垒,但效果还在酝酿之中。
并非没有好消息。一些新兴产业的数据表现出了活力,比如集成电路封测、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出现了价格上涨的苗头,增幅在1%到3%之间,这意味着部分高技术产业开始具备提价能力。但从整个PPI数据的权重来看,这些领域的体量还不够,带动能力也偏弱。
一边是老产业在降速,另一边新产业尚未完全接力,当前的PPI走势正好卡在这个“衔接空档期”。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金融和资本市场。当前政策寄望于通过放开IPO、引导资本流向科技板块,把高技术产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这种思路并不陌生,2015年房地产去库存时也曾类似。只不过这一次,寄希望的不是买房,而是炒股。从流动性特征来看,目前股市确实具备一定的承载能力,但是否真能承担起产业转型的重任,还需要更多验证。
简单来说,CPI那边的温和回暖,或许能暂时缓解“类通缩”的忧虑,但PPI的持续下探,才真正揭示了中国工业的现实处境。结构性问题不解决,旧动能不退出,新动能起不来,这个“低谷带”恐怕还得走上一程。
真正的转机,不在数据的小波动中,而在整个产业格局如何在转型中稳住脚步,走出自己的路径。
盛达优配-股票平台-炒股指杠杆平台-股票上的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