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卡卡 文丨卡卡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事实证明,卷钱跑路是行不通的。
2025年5月的香港国际机场,前绿城中国董事会主席张亚东打算飞往温哥华。
但机场安保人员出手很快,值机人员反复检查他的证件,最后他被“劝返”,但谁都知道这只是美化后的说法。
这个曾执掌千亿房企的57岁男人,到底做了什么“错事”,才会被机场“劝返”呢?
展开剩余92%弃官从商
张亚东的人生上半场,是一部标准的体制内晋升教科书。
1980年代末从大连城建系统的基层科员起步时,他或许未曾想到,三十年后会成为搅动中国地产江湖的关键人物。
在大连的二十余年间,他以“执行力惊人”和“政治嗅觉敏锐”著称。
从分管市政工程的科长到主持旧城改造的局长,再到大连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每一步都踩准了城市发展的节奏。
那些在拆迁谈判中磨出的耐心,在协调多部门推进项目时练就的平衡术,日后都成了他撬动商业资源的隐秘武器。
2016年是他人生的分水岭。
仕途遇挫的张亚东做出了一个让圈内人咋舌的决定:脱下制服,加盟央企中交集团旗下的中国城乡建设。
彼时的中交正忙着一件大事——消化2015年入手的绿城中国股权。
这个由宋卫平一手创办的房企,以“造房子如造艺术品”闻名,却也因过度追求品质陷入了高成本、慢周转的泥沼。
2014年资金链断裂时,宋卫平甚至含泪签下协议,差点将绿城拱手让给融创。
中交虽成了大股东,却始终未能驯服这头“品质巨兽”。
张亚东的到来,恰逢其时。
中交看中的,正是他三十年来在体制内积累的“隐性资产”——那些写在履历之外的政府人脉、对政策风向的精准判断,以及协调复杂利益关系的能力。
2018年,他以执行董事身份正式入主绿城,办公室窗外就是杭州钱塘江的壮阔江景,而他面前的,是一个需要用铁腕重塑的商业帝国。
大刀阔斧改革
张亚东入主绿城的第一件事,就是撕碎宋卫平的“理想主义手册”。
在他看来,这位创始人“十年磨一剑”的匠人精神,早已不适应房地产“快鱼吃慢鱼”的时代。
他在第一次高管会上掷地有声:“绿城要活下去,先得学会跑。”
这场“跑步革命”来得迅猛且彻底。
他将项目开发周期从原来的18个月压缩至10个月,资金周转率提升120%;成立“快周转专项小组”,对拿地、设计、施工的每个环节设定“生死线”——
拿地后45天必须出规划方案,60天必须开工。
在杭州未来科技城的一个项目上,团队创造了“拿地即开工”的纪录,连施工队都私下议论:“张老板把政府审批的流程都摸透了,我们跟着节奏跑就行。”
激进策略在行业上升期结出了“硕果”。
2019年绿城销售额突破2000亿,2021年飙升至3500亿,行业排名从第17位跃升至前7。
2023年,张亚东在年度会上放出豪言:“2025年,绿城要冲刺6400亿。”台下掌声雷动时,没人注意到财务总监紧锁的眉头。
规模的狂飙背后,是不断高企的风险水位。
2020年“三道红线”政策出台后,多数房企收缩战线,张亚东却反其道而行。
在北京朝阳孙河、上海前滩、杭州奥体等核心板块,绿城频繁举牌,成了“地王专业户”。
2021年上海某地块,绿城以溢价率49%拿下,楼面价突破8万元/平方米,而周边在售房价不过10万元/平方米,业内直呼“看不懂”。
到2023年底,绿城负债总额突破4000亿,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达78%,踩中“三道红线”中的两道。
更刺眼的是利润数据:毛利率从2019年的25%暴跌至13%,净利润近乎腰斩。
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张亚东的薪酬单——2022年1234.5万元的年薪,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3倍,这张工资条后来成了中交集团内部会议上的“反面教材”。
套现跑路
张亚东与大股东中交集团的裂痕,并非一日之寒。
中交容忍他的激进,本是希望借助其能力实现资产增值,但当风险失控、利润下滑时,双方的矛盾便浮出水面。
真正的导火索,是他试图“另起炉灶”的操作。
2024年中,张亚东秘密接触第二大股东九龙仓,计划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稀释中交的股权比例。
他的算盘打得很精:中交持股绿城25.4%,九龙仓持股19.5%,若能联合九龙仓引入资本,便可动摇中交的控股权。
为此他甚至飞到香港,与九龙仓主席吴天海密谈了三次,承诺“新资本入局后,绿城将有更大自主权”。
但央企的底线不容触碰。
中交集团很快得知消息,董事长周勇亲自带队赴港,与九龙仓高层进行了一场“气氛紧张”的会谈。
一周后,九龙仓发布公告:“无意参与绿城股权变动,坚定支持中交集团的控股地位。”
张亚东的“逼宫”计划彻底破产。
2024年底,绿城董事会改选,张亚东的亲信纷纷被替换。
2025年3月,他以“个人原因”辞去所有职务,离职公告措辞简洁,未提任何功绩。
更耐人寻味的是,他的左膀右臂——董秘尚书臣、党委书记李森,在此后一个月内相继“失联”,有内部人士透露,两人因“涉及项目违规操作”被调查,这场“清洗”显然是中交的立威之举。
离职前,张亚东已通过两次减持绿城股票套现2478万港元,账户里的资金足够支撑他在温哥华的豪宅开销。
他以为一切尽在掌控,却没算到香港机场的拦截。
被劝返的那天,他在机场贵宾室独坐了三个小时,手机里弹出的新闻推送,是绿城新管理层召开战略发布会的消息。
张亚东没有以后,但绿城有以后
张亚东的离去,标志着绿城进入“中交全面接管”时代。
接替他的刘成云是中交“老人”,从施工员做到集团副总,最擅长的就是“控风险”。
上任第一天,他就砍掉了三个高溢价地块的拿地计划,在内部会议上强调:“今后绿城的投资,要先算安全账,再算利润账。”
中交的整合动作不止于此。
2025年4月,集团宣布启动内部房地产业务重组,旗下中交地产因连续三年亏损(累计亏损53亿元)面临剥离,绿城被定为潜在接盘者。
这个消息让绿城的财务团队彻夜难眠——接手亏损资产意味着至少增加120亿负债,这对本就承压的资金链无疑是雪上加霜。
但绿城的“品质基因”并未完全湮灭。
2025年初春,71岁的宋卫平带着核心团队奔赴河南许昌,考察零售企业胖东来。
在胖东来超市,他盯着员工为顾客耐心包扎礼品的场景看了半小时,回头对随行人员说:“绿城当年就是靠‘较真’赢得口碑的,现在该把这个找回来。”
这场考察并非空谈。
2024年,绿城重点推进“库存去化”与“产品升级”,全年消化重难点库存422亿元,首开项目去化率达82%。
苏州玫瑰园通过“园林实景提前呈现”策略,开盘当天售罄;上海潮鸣东方凭借“户型零浪费”设计,成为浦东改善型市场的标杆。
这些案例证明,当规模狂热退潮后,品质仍能成为破局的钥匙。
张亚东到底错在哪了
张亚东的沉浮,是中国房地产行业转型期的典型样本。
他以体制资源撬动资本杠杆的路径,在行业狂飙时代曾被视为“成功范本”。
政府人脉加速审批、央企背景降低融资成本、高周转模式做大规模,这套组合拳在特定阶段确实奏效。
但当行业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博弈”,这套逻辑便不再适用。
对绿城而言,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中交的稳健要求”与“宋卫平的品质初心”。
过度激进会重蹈覆辙,过分保守又可能错失机会。
或许正如刘成云在内部信中所说:“绿城要做‘有质量的增长’,既要跑得稳,也要跑得远。”
而张亚东在香港机场的转身,更像一个隐喻:当资本的狂飙遇上规则的红线,当个人野心触碰权力的边界,再精密的退场计划也会轰然崩塌。
在中国商业生态中,从来没有绝对的“赢家通吃”,唯有敬畏规律、守住底线,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
结语
有人觉得张亚东这件事离自己很远,无所谓他有没有套现,但这并不是张亚东“犯错”的理由,法律在等他,社会道德也会谴责他,你说对吗?
参考资料:
【1】中华网财经2025-07-02《卸任两月,绿城前董事长想去加拿大,在机场被“劝返”》
参考资料:
【1】中华网财经2025-07-02《卸任两月,绿城前董事长想去加拿大,在机场被“劝返”》
发布于:甘肃省盛达优配-股票平台-炒股指杠杆平台-股票上的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