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已归去,转眼即初夏的五月。1965年5月27日,中国气象局与国家海洋局联合通知,气象部门所有海洋水文工作,包括辅助观测,一律移交国家海洋局。同时对海洋水文台站移交办法、交接时间作了规定与要求。
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家海洋局的批复中,对中国气象局与国家海洋局之间职责分工与业务划分的基本安排。
现在,让我们对国家海洋水文气象工作来一次回顾。
1958年4月,中国气象局成立海洋水文气象处,开展海洋水文气象台站网的筹建。1958年7月3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在沿海各地建立海洋水文气象站工作的几点意见通知》,要求沿海和岛屿上的水文气象台站,由有关省、直辖市建立,中国气象局负责业务指导。
到1959年底,全国建成海洋水文气象台站109个,其中海洋水文气象台10个,海洋水文气象站99个。1965年5月开始,全国气象部门的海洋水文气象工作任务移交给国家海洋局。(摘自中国气象局70年大事记)
展开剩余93%这次中国气象局与国家海洋局海洋水文气象台站交接,是一项重要工作。其特点是线长面广——在江苏、山东、河北、辽宁四省沿海岛屿上,分布着二十三处海洋水文气象站和180名工作人员。
接收工作从8月末至12月末,历时四个多月,北海分局将二十三处海洋水文气象台站、180名工作人员,以及房产、地产、资料、仪器设备全部登记造册。180名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由气象局支付至年末,自1966年1月起,改由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现自然资源部北海局,下文简称北海分局)负责。
二十三处海洋水文气象站的地址分布是:
山东:烟台,龙口,石岛,成山头,北隍城,岔尖,青岛,乳山口,小麦岛,千里岩,石臼所。(共十一处海洋站)
辽宁:葫芦岛,芷锚湾,大鹿岛,小长山,长兴岛,鲅鱼圈,营口,老虎滩。(共八处海洋站)
河北:秦皇岛,塘沽。(共两处海洋站)
江苏:连云港,新洋港。(共两处海洋站)
过去的沿海水文气象台站,大都是路难走、车难行的落后偏僻之地。办公条件差,“冬天如同冰上卧,夏天好似坐蒸笼”。如今,几乎每处海洋站都是当地海岸线上可游可赏的漂亮景点。无论过去与现在,看似悠然的海洋站,上下班制度非常严苛,严格执行观测规范规定,观测记录与核算一丝不苟,不得有半点马虎。
180名台站人员的基本情况是:大部分人具有高小以上文化,部分人有大中专学历,有十年左右工作经验的人占绝大多数,家庭出身和个人成分符合部队政审条件。按当时最流行的话讲,这是一支又红又专的技术干部队伍。他们是北海分局台站工作的奠基人。他们的到来,让北海分局的台站工作开始迈出第一步。
台站人员似乎天生与大海有一股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解不开的情结。这些普通的观测员,平凡的“草根族”,绝大多数在台站一待就是几十年直至退休,有的甚至在工作岗位上因公殉职。
几十年来,一代代海洋台站工作者,在祖国的海洋边陲上,迎朝阳,送明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默默奔赴在通往观测站的道路上,他们是一辈子专心致志把一件事做好的人,是国家海洋观天测海工作前线默默无闻的有功之臣。
1966年3月1日,经国家海洋局批准,北海分局将从气象局接收的海洋台站,组编为老虎滩中心海洋站(后改为大连中心海洋站)、秦皇岛中心海洋站、烟台中心海洋站、青岛中心海洋站。江苏北部的新洋港海洋站为北海分局直属站。天津中心海洋站是1999年3月从秦皇岛中心海洋站分离出来组建的,其前身是塘沽海洋站。
在北海分局海洋台站几十年历史上,中心海洋站由4个增加到5个。中心海洋站的机构、名称、级别、驻地及其所辖海洋站名称、地址等情况,曾作过调整变更。也曾有增建、合并、迁移、交接、撤销等情况。观测项目从最初的比较单一向多要素方向发展。职能职责也从观测向预报、环保监测、海洋行政管理方向转变。
“临川羡鱼,不如归而结网”。北海分局接收中国气象局移交海洋水文气象台前期,首先开展的一项工作是:1965年6月25日,牵头组织“海浪预报方法的研究”。研究小组组长为北海分局局长焦滨海,副组长是山东海洋学院教授文圣常。
参加研究工作的有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海洋学院、河北省气象局、山东省气象局、青岛海洋水文气象服务台等七个单位21人。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下决心走自己的道路,尽快将研究成果投入海浪预报实践,是这次研究海浪预报方法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确保了“海浪预报方法研究”项目的实施。
大方向确定了,在科学筹划和精心组织下,领导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使这项接近实用性的预报方法研究终于在8月2日的试报中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
北海分局7月1日正式对外办公(对外联系用青岛市二五五信箱)。“海浪预报方案研究”这项工作8月2日成功结束,堪称旗开得胜,一炮打响。这项分局“开门红”的成果,吸收了部分国内外技术与经验。以独立攻关为主,吸收外来技术为辅。有人评价这项成果为借鉴而不为奴,吸收兼有创新。
“万丈高楼平地起”。从“海浪预报方法研究”起,几十年来,北海分局的海洋水文气象观测预报服务工作,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道路。多年来,北海分局在海洋观测、海洋预报、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科研等方面结出了一大批成功果实,这是观测预报人员苦心钻研和不懈努力的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1965年6月下旬,正是北海分局筹备的关键时刻,国家海洋局齐勇局长从北京专程到青岛。他走访了北海舰队和山东海洋学院。在湛山大路2号海军政治干部学校院内的北海分局机关,召开了7人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焦滨海、陈志明、周克明、胡广增、刘明宪、丁德成、吕仁明等同志。
据参加会议的吕仁明同志回忆,国家海洋局齐勇局长讲了当前成立国家海洋局的重要性,又展望未来的美好前景,他强调说:我们不能跟在外国的后面跑,将来国家强大富裕了,外国能做的我们照样也能做好。他要求大家抓工作落实,要钉是钉,卯是卯,锤子对着钉子敲,不要想别的,只想扑下身子把工作搞好。你们在青岛奋发努力把工作做好了,我这个给你们跑龙套的才能睡好安稳觉。齐勇局长一番话言近旨远,让听者低首心折。
会上,北海分局焦滨海局长的讲话简短到位,他说道,大家要认真按齐局长要求干好工作。我们北海分局好比一棵树,现在还称不上枝繁叶茂,还没结出硕大甜美的果子。但是经过十年二十年的努力,我们的海洋调查观测,就会实现空中有飞机、海上有轮船、水下有潜艇。(根据参会人员刘明宪会议记录整理)
国家海洋局齐勇局长和北海分局焦滨海局长的讲话如冰雪透心,清泉洗面,让人爽然振奋。在接下来的筹备工作中,北海分局各基层单位格外注意并准确把握两位领导同志的讲话基调积极落实。
虽然筹备工作正在进行,但是领导们的心中已鼓起了很大的勇气,勾勒出一幅立体海洋工作的蓝图。可喜可贺的是这幅海洋现代化蓝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变为现实。
不得不佩服,共和国海洋事业的前辈们,早已预料到,总有一天,我们的海洋管理、观测、监测、调查、预报和信息服务工作会呈现出陆岸、海岛、空中、水面、水下全方位的立体架构景象。
海洋仪器会战
1965年8月初,全国组织了第一次海洋仪器会战。2014年,国家海洋局成立50周年时,这次会战被列为共和国海洋事业“50个第一”中的一项。
让我们回放全国海洋仪器会战背景。
国家海洋局成立时,国家只能生产30几种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不高的海洋仪器,先进的海洋仪器研发与生产一片空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不尽快研发革新生产先进的海洋仪器,海洋事业的快速发展将是艰难的。
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外两种——研制与进口。当时国家外汇储备少,进口设备要花很多钱,此路几乎不通。最大的难处是经费,国家财力有限,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为会战投入280万元。因此,只得靠自力更生研制,这也是无路可走被逼上梁山。
全国海洋仪器会战办公地点设在青岛仪器仪表研究所(青岛浙江路天主教堂西20米),参战队伍120多人分成五个队,国家海洋局是牵头单位,参加的单位有中国科学院、山东海洋学院和国务院有关的几个部门。
当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次全国海洋仪器会战为我国以后海洋电子仪器设备研发开了个好头。会战阶段性成果有几个特点:一是完成了急需的46项海洋仪器设备的研究;二是培养锻炼了一支海洋技术研究与管理队伍;三是开辟了以山东为主的海洋仪器研发基地。
全国海洋仪器会战从8月1日打响。北海分局政治部主任周克明、海洋调查科潘铁华、器材科甄仁恕等参加了会战。周克明任副组长,负责全国海洋仪器会战技术工作的总工程师是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的弟弟姚克文,他是归国华侨专家,回国前曾任德国西门子公司下属工厂副厂长。可以说,他是我国全国海洋仪器会战不折不扣的元勋。
姚克文除了全力贯彻全国海洋仪器会战方案外,还有许多自己的研制思路。他告知大家,完全比着葫芦画瓢是不行的,自己的梦要靠自己来圆,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一仗咱们一定要打得漂亮。
“守得云开见月明”。从1965年到1966年,历时一年,全国海洋仪器会战告捷。1966年9月,全国海洋仪器会战在青岛召开了验收总结会。会战前确定的46项产品中,通过革新改造了11项产品。同时有35项紧缺和急需的仪器破“壳”而出,这些仪器虽然没有赶上国外先进水平,但整体水平提高较大,成果喜人。
第一次全国海洋仪器会战,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它为我们提供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解难事的最佳视角。
六年之后,1971年8月11日,第二次全国海洋仪器会战会议在哈尔滨召开,与会人员120名。会议推荐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周绍棠为会战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天津的国家海洋局海洋仪器研究所。确定在青岛、哈尔滨和天津设会战点。
1971年9月,北海分局有5名科技人员参加了青岛会战点工作。会战人员历时5年卧薪尝胆,突破了一些关键技术,研制成功多种仪器设备,例如走航式“温盐深”样机。使国产海洋仪器设备水平整体上迈出了一大步。
据参加仪器会战的老同志讲,第二次全国海洋仪器会战结束,参战人员都感到巨大的解脱和喜悦。因为一批海洋观测预报新仪器的诞生,不但能减轻观测预报工作强度,进一步提高观测预报水平,而且必将拓展未来预报业务规划的深度与广度。这场全国海洋仪器会战之仗打得更加漂亮。
几十年来,国家海洋局在海洋仪器研制方面敢为人先,争做行业领跑者。两次全国海洋仪器会战,正应了那句“成功与努力有关,更与选择有关”的名言。
海洋调查船大队
回过头来看,在北海分局几十年的历史上,其中一个贯穿全部历史过程的主题是海洋调查船大队建设。
无论什么时候,从事海洋工作如果没有海洋调查船舶,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话。由此,建局初始海洋调查船队建设成为头等大事。
1965年8月3日,国家海洋局下达海洋局第一海洋调查船大队(以下简称第一船大队)编制。编制草案规定:设大队长1人,政治委员1人,副大队长2人,大队部人员20人。这是北海分局组建的第一个县团级单位。
1966年8月28日,国家海洋局通知:大连426厂(红旗造船厂)建造的4艘50吨级登陆艇归北海分局建制。9月27日,北海舰队通知北海分局接收的4艘50吨登陆艇分别命名为海测529、530、531、532号。
1966年8月29日,国家海洋局将海测529、530、531、532号,分别改为海调101、102、103、104号。同时将从辽宁省气象局接收的辽气1号、辽气2号改为海调105、海调106,将从中国科学院东北海洋工作站调进的北海1号、北海2号改为海调107号、海调108号。
1965年9月至10月,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和山东海洋学院在宁波召开会议。会议议题是移交海洋水文气象台站、海洋调查船舶、海洋断面调查队。
1965年9月13日,国家海洋局通知北海分局:山东海洋学院的东方红海洋调查船划归北海分局建制。产权、船上专业队和调配仍属原单位。东方红海洋调查船排水量2345吨,1962年11月6日开始筹建,1965年12月28日在上海沪东造船厂建造完毕。
1958年开展的全国海洋大普查于1960年1月结束。1958年,国家科委批准建造水星海洋调查船。1960年由上海求新造船厂建造完工。
1965年11月26日,中国科学院与国家海洋局联合通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水星海洋调查船移交北海分局。年末办完移交手续。水星海洋调查船正式归建北海分局时间为1966年1月1日。水星海洋调查船是新中国建造的第一代海洋调查船。
1960年1月,全国海洋大普查工作结束后,海上调查人员和船舶等工作任务交中国气象局。1962年10月,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接收了中国气象局的北海东海海洋水文标准断面调查队及其使用的海洋调查船气象1号。1966年1月北海分局在接收时,将气象1号更名为水星船。
1965年12月14日,经国家科委和海军司令部批准,组建第一海洋调查船大队。主要工作任务是为海洋调查、科研提供船舶服务。
第一海洋调查船大队班子由五人组成:海军旅顺基地施工大队原大队长崔孝成任大队长。海军防险救生大队副大队长崔炳新任副大队长。海军北海舰队海测大队副大队长周炳煌任副大队长。海军大连水警区供应站政委张盛海任副政委。海军旅顺基地快艇16支队61大队副政委乔允义任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
东北海洋工作站
1958年8月20日,中央科学小组和科学规划委员会向中共中央呈报关于12年科技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报告,提出把实现12年科学规划的时间缩短。报告认为苦战3年,可以基本改变我国科学技术的落后面貌。争取5年,即在1962年就能完成12年的科学技术远景规划,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1958年10月8日,中共中央批转同意了这个报告。这是中国科学院东北海洋工作站的诞生背景。
1965年10月25日,国家科委批复同意,将中国科学院东北海洋工作站移交给国家海洋局。
1965年12月29日,国家海洋局发布“关于调查科研机构调整的通知”,决定将中国科学院东北海洋工作站改名为国家海洋局东北海洋工作站,由北海分局领导。其机构设置为:海洋调查研究室、办公室、总务科、器材科、政治处。
东北海洋工作站是北海分局接收归建的第一个县团级单位。是分局最重要的海洋调查科研单位,是一张耀眼的科研王牌。
1978年9月,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办公室和国家海洋局的指示,东北海洋工作站设立渤海环境监测中心站。
1979年8月24日,国家海洋局通知,为了适应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经海军批准,东北海洋工作站扩建为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执行师(地)级权限,直属国家海洋局。
从此,东北海洋工作站正式脱离北海分局领导。对东北海洋工作站来说,这是一次蜕变,一次华丽转身,也是国家海洋环境保护亟待加强的客观需要。
海洋调查队
在北海分局几十年历史上,海洋调查是一张主打招牌。过去的海洋标准断面调查是北海分局海洋环境调查监测的主要基础工作。海洋水文标准断面调查队是在1958年全国海洋大普查中诞生的。
1958年8月6日,原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为全国海洋大普查举办了有150人参加的海训班。其中有山东大学海洋系学生80名。
1958年9月15日,渤海黄海海洋水文标准断面调查队和东海海洋水文标准断面调查队的人员和船只,分别从青岛和上海启航,揭开了全国海洋大普查序幕。
1958年10月,全国海洋大普查领导小组在上海召开总结会,会议决定1959年1月,成立南海海洋水文标准断面调查队。
1959年1月,南海海洋水文标准断面调查队分别从湛江、榆林、汕头三个海域同时进行海上调查。
全国海洋大普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58年9月至12月为试验阶段;1959年全年为正式展开阶段;1960年1月至年末为室内资料整理阶段。“普查”为“查清中国海”积累了大量的海上实测宝贵资料。
1960年1月,全国海洋大普查工作移交给中国气象局。与此同时,继续开展海洋调查工作的中国气象局在山东青岛成立青岛海洋调查工作站,在浙江舟山沈家门成立沈家门海洋调查工作站。1961年,青岛海洋调查工作站交给山东气象局领导,沈家门海洋调查工作站交给上海气象局领导。
1962年10月,青岛海洋调查工作站和沈家门海洋调查工作站合并,移交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两站合并后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水文标准断面调查队。
由此不难看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调查队,是国家二十世纪海洋调查工作的先行者。它诞生于1958年全国“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年代。
经历了全国海洋普查和隶属关系的多次变动。这支海洋调查队伍,以对国家海洋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在工作中创造了探索与创新的光辉业绩。1963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将海洋水文标准断面调查队,移交烟台市虹口路8号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烟台工作站。
1965年10月之后,国家海洋局派张瑞、凌天桃等4人到烟台市走访海洋调查队,作接收前准备。
1966年1月,以队长郑义芳、政治指导员孙剑萍为首的53人海洋调查队正式归建北海分局,仍称海洋水文标准断面调查队。1977年10月,其单位名称改为海洋调查队。
53人中调走的18人:
宋有强、周艳华、刘信义、郑义芳、平光明、周德宏、孙剑萍、林正美、吴继春、罗善芳、林祖亨、钟欢良、阮华弟、方世堃、方德光、沈文娟、林铁、李顺。
53人中监测中心19人:
李念一、王桂卿、袁安、屠金钊、张济南、杨有衡、刘荣才、袁启科、刘德义、陶正浩、周参武、田春贵、陈先芬、温瑞洲、洪笃钦、甄宝廉、陈历泰、黄国忠、朱敬椿。
53人中在北海分局机关和北海分局其他单位16人:
李逢熙、钟文斌、张竹琦、廖永钊、丁兆山、刘连金、黄厚宽、沈佩玉、王乃先、冯淑兰、陆吉羽、梁永远、李长连、钟尚谟、杨棣华、徐安惠。
这是一支经受过1958年国家海洋大普查考验、经受过多年渤海、黄海、东海水文断面调查锤炼、敢打、善打硬仗的队伍。
仔细想来,海洋调查队从1958年到1965年间的几段经历,像长途中的几个驿站,工作随着国家需要而变化。风波浪里,他们热爱国家海洋事业的情怀不变,初心不改。体现了那个时代海洋工作者国家至上、工作至上的高尚价值观,这种甘于奉献的精神不是舒适的环境里可以孕育出来的。
组织建设
1965年7月6日,国家海洋局党委批准,焦滨海,陈志明,周克明组成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党委,焦滨海代理党委书记。
1965年11月1日,国家海洋局党委同意曹一民为北海分局党委常委、书记。1966年12月19日,国家海洋局批准,曹一民,焦滨海,周克明为北海分局党委常委。崔孝成、张颖光为北海分局党委委员。
1970年9月4日,曹一民调六机部七院。1976年1月调国家海洋局仪器研究所任党委书记。1981年12月回海军离休。
1965年,国家海洋局任命北海分局机关科室干部:
11月15日,胡广增为管理科科长;刘宗水为干部科科长;曹德庆为组织科科长;刘福洪为财务科副科长。
12月10日,耿金玉为办公室主任;孙克仁为器材科科长;郝玉山为海洋调查科副科长。
从1965年北海分局的筹建与工作开展中可以看出,一切都从零点起步,北海分局上下一盘棋,向着光明的目标奔赴,为以后各项工作开辟了良好的开端。
作者:张悦安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原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退休干部。
注:1.希望对原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历史知情者,对本文错误和遗漏及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补充修订。
2.为说明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其他年份涉及有关事情的内容也集中编写在一起。
发布于:天津市盛达优配-股票平台-炒股指杠杆平台-股票上的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