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飞,原名司徒传,是新中国的第一位战地摄影记者。沙飞这个笔名寓意着“飞向自由”,表达了他追求自由与和平的深切渴望。2004年,聂荣臻大元帅的女儿聂力拜访了沙飞的家人,并与沙飞的女儿王雁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在这次对话中,他们不仅讨论了沙飞的摄影生涯,还聊到了当年沙飞被错杀的事件。聂力问道:“当年是谁下的处决命令?”沙飞的女儿沉默片刻,答道:“是您父亲签署的命令。”
沙飞于1912年出生在广州的一个药商家庭,成长在一个富足且重视教育的环境中。自小,沙飞便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36年,他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深造。五四运动后,受到鲁迅等左翼文化人物的影响,沙飞成为了青年中的一员,积极参与革命文化的推广。他因拍摄了许多著名的鲁迅肖像照而声名鹊起,成为当时的知名摄影师。
展开剩余81%抗日战争爆发后,沙飞选择投身到抗战的前线,作为摄影师,他记录了无数感人至深的战争场景,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抗击外来侵略中的坚强与决心。沙飞坚信自己作为摄影师的责任是要真实地呈现战争中的压迫与苦难,逼迫世人直视这段历史。他曾表示:“我拍摄的是受压迫的人们,通过我的镜头,让他们的痛苦引起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1937年,沙飞带着相机来到晋察冀边区,计划采访并拍摄红军战士。正是在这个时期,他与聂荣臻将军结识。聂荣臻当时是八路军五师的政治委员,两人在初次见面时便畅所欲言。9月26日,平型关大捷爆发,沙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拍摄了一系列充满英雄气概的照片。这些照片不仅为八路军的英勇行为赢得了国际关注,也使沙飞的摄影作品成为抗日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
沙飞的才华得到了聂荣臻的高度认可,甚至建议制作抗战画报,以此激励人民并丰富日常生活。聂荣臻对此表示支持,沙飞于是全身心投入到了《晋察冀画报》的创作工作中。他与画报社的战士们一起,不仅手持相机,还肩负起枪支,前赴后继地奔赴各个战场。在这些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们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战斗。沙飞回忆起那个时期时,提到他与白求恩医生的友情。白求恩同样热爱摄影,两人因此很快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白求恩教给沙飞一些照片冲洗的技巧,两人并肩合作,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瞬间。
然而,命运对沙飞并不温柔。1939年11月,白求恩因感染去世,沙飞深感悲痛,亲自前去与白求恩告别。白求恩在临终时留下了一封信,写道:“照相机请给沙飞……”这封信表达了他对沙飞的深厚情感,也凸显了两人共同的革命理想与心血。
1943年12月,沙飞所在的《晋察冀画报》社获得情报,日军即将进行大规模扫荡。沙飞和战士们紧急转移画报社的底片,这些底片是他们长期辛勤工作的结晶。沙飞将底片分为四大箱,他亲自背了两箱。途中,他们被日军追击,沙飞拼命奔跑,甚至在途中失去了鞋子。寒冷的冬季,沙飞的双脚被冻伤,然而他仍旧顽强地保护着这些珍贵的底片。最终,他们成功躲过了日军的追捕,但沙飞的双腿因严重冻伤被送往野战医院。
尽管医生建议截肢以保性命,沙飞坚决拒绝了,他表示:“作为摄影师,没有了双腿,我如何继续工作?”沙飞的固执与执着令人动容。最终,沙飞转院到白求恩建立的和平医院,通过保守治疗,奇迹般保住了双腿。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沙飞与所有中国人一起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然而,战争的创伤并未完全愈合。1948年,沙飞因长期患病住进了石家庄的和平医院。在这段时间,他对日本的仇恨愈发深沉,认为所有日本人都是魔鬼,毫无仁爱。沙飞的主治医生是日本人津泽胜,这让沙飞倍感不安。他怀疑津泽胜故意拖延治疗,导致自己的病情加重。最终,沙飞的仇恨达到了极点,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
1949年12月15日,沙飞在津泽胜为他开处方时,突然拿起手枪,朝津泽胜的背部开了一枪。津泽胜毫无防备倒地后,沙飞走到他身旁,再次开枪将其击毙。事发后,沙飞宣称:“津泽胜是日本特务,应该严惩!”虽然沙飞的这一行为无法被轻易解释,但聂荣臻亲自主持了调查,并未发现沙飞有精神异常。尽管如此,聂荣臻还是在判决书上签字,沙飞因此被判死刑,年仅38岁。
36年后,沙飞的案件得到了平反。1986年,新闻报道透露,沙飞当时患有“被迫害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并不应负刑事责任。沙飞的历史功绩得到了恢复,他作为革命摄影的奠基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记录了抗战时期的英雄气概与人民的顽强斗志。今天,当人们翻阅沙飞的摄影作品时,不仅会感叹那些历史瞬间的珍贵,也会永远铭记这位为国家付出一切的革命战士。
发布于:天津市盛达优配-股票平台-炒股指杠杆平台-股票上的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