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是男人的一个分水岭,上有老下有小,职场还要面临裁员的风险。口罩事情后,我经常接到老同学的电话,都是焦虑得不行,哪怕现在几十万年薪的程序员。
人生安全的护城河其实是你自己,靠公司靠不住。我五一期间全程遛娃,中间接到一个老会员的祝福电话,他说感谢我五年前带他做了公众号,让他安稳的渡过了这艰难的几年,现在每个月躺赚两三万广告费,偶尔接个商业合作,收入还能增加,他笑着说:"这玩意儿比养老保险靠谱,不用等60岁,35岁就开始领了。"
我经常说,腾讯不倒,公众号养老!公众号可能是普通人能接触到的最靠谱"养老项目"。
很多人觉得公众号红利早就过去了,现在入场太晚。虽然现在入局公众号不算早,但绝对不算晚。平台今年连续的改版,意味着公众号的生态依然健康,甚至比短视频更稳定。
短视频平台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一个爆款视频可能带来十万粉丝,但粉丝还是平台的粉丝,你下一条视频又得从头开始。而公众号的粉丝是真真实实沉淀下来的,只要内容有价值,读者会一直看。
公众号最大的优势是"复利效应"。写一篇文章,今天有人看,明年还有人看。只要内容不过时,就能持续带来流量和收益。很多五年前的文章,到现在还在给作者赚钱。相比之下,打工是"干一天赚一天",而公众号是"写一篇赚N年"。
未来我也会一直在公众号上面耕耘,不因红利,不因风口。因为我已经积累了11年的粉丝,我现在随时可以退休,这就是复利。
答案是:完全来得及,但玩法变了。
早期的公众号靠搬运、蹭热点就能火,现在不行了。读者越来越挑剔,只有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才能留住人,只有做IP号才能让粉丝为你尖叫。
但这也意味着,竞争反而变小了。很多人觉得"公众号不行了",干脆放弃,反而给坚持做内容的人腾出了空间。
【普通人怎么做?】
1.选对赛道,别贪大
别一上来就想做"情感号""职场号"这种大领域,竞争太激烈。越细分,越容易出头。
比如:
-不做"健身号",做"办公室5分钟拉伸"
-不做"读书号",做"30岁后必读的冷门好书"
-不做"职场号",做"小城市体制内生存指南"
细分领域更容易积累精准粉丝,广告主也愿意投。
2.内容要"有用",而不是仅仅"有趣"
很多人觉得写公众号一定要文笔好、会讲故事。其实不然,读者最关心的是"你能解决我的什么问题"。
比如:
-教人省钱的,直接写"2025年隐藏优惠券攻略"
-做职场干货的,写"领导最讨厌的5种汇报方式"
-做情感分析的,写"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合结婚"
越实用,转发量越高。
3.坚持更新,但别盲目日更
很多人一开始热情高涨,日更一个月后没起色,直接放弃。其实公众号是长线生意,前期积累慢,后期爆发强。
时间有限,一周2-3篇足够,关键是要稳定。读者习惯你的更新节奏后,会主动等你的内容。
4.不赚快钱,但要有规划
普通人很难在公众号赚快钱的,别一有几百粉丝就接滥广告。前期规划好账号盈利模式,打磨内容,等粉丝量起来了,再变现。
常见的变现方式:
-流量主(粉丝500就能开通)
-软文广告(阅读量几千的号,一篇广告费上千到几千)
-知识付费(比如课程、社群、电子书、咨询)
盛达优配-股票平台-炒股指杠杆平台-股票上的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